您现在的位置: 高教动态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系列材料之六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作者:许亮    发布日期:2007-10-13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系列材料之六

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高等教育
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07-10-13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直接推动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进入到21世纪。

  一是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40万人,是1998108万的5倍;高等学校在学人数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二是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的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改革,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新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民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

  三是高等教育聚集了数量巨大的优良教育资源,校园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至2006年,学校占地面积从112万亩增加到212万亩;教学用房从1.2亿平方米增加到2.7亿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617亿元增加到1424亿元,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校园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进一步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一是切实把握好发展的节奏,实现了高等教育宏观调控的目标。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坚持规模增长与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就业状况等相挂钩;在学科专业布局上,紧密结合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强对紧缺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农、林、地、矿、油、交通等类学校和学科给予支持;在区域结构布局上,实行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实行倾斜政策。近两三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招生540万人,比上年增加35.5万人,增幅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

  二是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和以评促管,通过广泛开展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切实落实名师、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要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06年,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中央财政将投入25亿元,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是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人才汇聚的优势,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如:广东省与教育部共同打造产学研联盟,动员和组织全省企业与国内高校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上海市大力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城市社区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浙江大学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基层创新事业之中;河北省引导和鼓励农业院校师生走太行山道路,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广农业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等等。

  四是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继续组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基地、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目前,“211工程“985工程高校,已经培养和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36%建在高校;正在进行试点10个国家实验室,多数是依托高校进行建设的。十五期间,我国高校累计争取科技活动经费1300多亿元,年均递增18.5%2006年,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是1998年的6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蓬勃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增大。

  一是高校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十五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5项,技术发明奖64项,科技进步奖433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的55.1%64.4%53.6%,特别是在原始性创新和高技术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2004年,高校一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后者打破我国连续6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空缺的局面;2006年,高校又囊括了在体现我国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的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中全部3项一等奖。

  二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国高校专利拥有量达4.5万项,国家大学科技园62个。高校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掌握了一批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且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如方正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同方威视集装箱检测系统、中南炭炭飞机刹车片、东软CT、华中数控和农大108”玉米新品种等等。

  三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组织编写了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多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正在组织编写一批核心教材,与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15期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组织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建立健全了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科研创新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体系。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高校,有80%以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来自高校。

  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毕业生。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不仅使成千上万的城乡青年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为数以千万计的普通家庭改变命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而且主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信息来源:党政办)